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经济增长5%左右的预期目标。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交出一份怎样的“成绩单”?经济运行呈现哪些特点和亮点?中国经济时报策划推出“六问经济半年报——解盘年中经济亮点”系列报道,从经济如何向上、结构如何向优、动能如何向新、产业如何向绿、外贸如何向好、民生如何向暖六个维度,观察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之“量”、转型之“效”、发展之“质”。
7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从节能方面来看,2024年末,我国单位GDP能耗比“十三五”末下降11.6%,是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国家之一。从资源利用方面来看,2024年末,我国主要资源产出率比“十三五”末提高约12%,全国焚烧处理生活垃圾2.68亿吨,比“十三五”末增长83.6%。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实践的重要标志,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郭焦锋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几年发布的一系列绿色发展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产业的绿色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促使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已突破20亿千瓦;风电光伏发电装机突破15亿千瓦,超过火电装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7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
第二,推动新能源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当前,市场主流的双面单晶硅组件效率已达24.5%,比2024年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在无人驾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取得一定突破,无人驾驶试点范围不断扩大。
第三,促使传统能源产业与新能源进一步融合发展。油气企业利用矿业权的地上空间大力发展光伏、风电,逐步替代钻井和采油设备使用的柴油等传统燃料;传统企业积极发展氢能,并与煤化工厂、炼化厂排出的二氧化碳融合发展可持续燃料。
在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基础上,今年,中央层面又出台了《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等。同时,各地纷纷出台配套政策,例如,福建省发布《关于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若干措施》等。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所研究员田磊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通过政策“组合拳”,从技术、财税、标准、监管等多维度协同推进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在政策扶持上,鼓励研发与应用绿色技术,如完善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推进光伏产业固废处理,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清障。另一方面,在资源汇聚方面,吸引资金、人力等流向绿色产业,各地据此布局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集群,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在标准规范上,设立绿色kaiyun官方网站 开云平台制造标准,促使企业生产更环保、高效的产品,契合市场对绿色产品需求,加速产业发展。
众所周知,化石能源在产生大量碳排放的同时,会排放多种空气污染物。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绿色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在降低污染物排放的同时,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生产要素发展,推动产业向好向绿向新转变。
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刘重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相辅相成的。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传统产业对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的需求会逐步释放。工业制造、建筑、交通等领域催生对电气装备、数字智能设备的更多需求以及对生产技术的创新需要。在能源使用方面,会为光伏、储能等相关装备创造出更多市场空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一方面,传统产业可利用非化石能源作为原料进行绿色转型。比如,可通过非化石能源发展绿氢,进一步提升企业循环利用水平,增加新的业务和收入。另一方面,可通过绿色电力、绿色氢能、绿色甲醇等替代传统燃料,如在远洋轮船上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逐步满足国际海事组织对航运业‘零碳’排放的要求。”郭焦锋表示。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峻,发展低碳经济、推动绿色转型已成为全球共识。例如,欧盟于2021年7月提出了碳边境调节机制,并计划于2026年正式实施。该机制旨在通过对进口商品的碳排放征收关税,以保护欧盟本土企业免受碳泄漏的影响,并鼓励全球共同减排。
郭焦锋表示,未来,在欧盟碳关税等国际规则下,中国新能源产业链若要保持绿色竞争力,一方面,要在新能源产业链全生命周期上进一步下功夫,建立碳足迹核算、核查、认证体系,加强碳足迹管理,力争在全产业链上尽可能少排放,以提升绿色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大力度推动新能源技术规范和标准、碳方法学和标准、绿色证书的国际互认,逐步将“绿色努力成果”在国际上转化为绿色收益。
应该看到,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大型企业首先开启了绿色转型的探索,并取得了长足进展,相比之下,中小企业绿色发展进程则相对缓慢。中小企业发展与经济、财政、科技创新、社会稳定等问题息息相关,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绿色创新不仅是中小微企业应对环境挑战的必然选择,更是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路径。
在刘重阳看来,中小企业在资金与技术方面相对薄弱,下一步,需要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绿电、绿证、碳交易等市场化机制政策,开放面向中小企业的节能诊断、碳足迹平台以及低碳改造等技术支持,推进绿色信贷面向中小企业的普惠性资金支持。
“对中小企业而言,未来参与绿色转型亟须政策及技术支持。”郭焦锋为此提出三条建议。
第一,鼓励中小企业“走出去”。通过打造与国际接轨的绿色核算、核查和评价体系,尽快推动碳足迹、绿证的国际互认,帮助中小企业在国际上的“绿色成果”得到认可。
第二,鼓励中小企业打造“专精特新”技术和产品。加大“首台套”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同时,进一步给予投融资支持,鼓励中小企业对先进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
第三,为中小企业打造一些新业态及其新产业链。要加强从产业链上培育中小企业转型的各个环节,使得中小企业可在具有发展前景的产业链上找到转型和发展的节点,以促其下决心大胆升级、大胆转型。
田磊认为,单个企业绿色发展的带动作用毕竟有限,下一步,要更加重视区域的带动作用。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了解到,作为目前比亚迪连片面积最大的整车基地,比亚迪郑州基地的生产线秒即可下线一个动力电池电芯,不到一分钟就能下线一台新能源汽车。
“比亚迪郑州基地的高效绿色制造模式为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带来诸多启示。在产业升级上,通过高度自动化生产推动区域制造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体现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节能减排方面,通过优化流程、采用清洁能源,为企业树立绿色生产榜样,带动区域实现系统性节能增效与降低污染物排放。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绿色转型,形成绿色产业链,增强区域产业协同,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绿色转型,通过含‘绿’量提高含‘金’量。”田磊表示。